人物访谈|邬梦莹:自律计划责任感,伴我破浪向远方

采访者说

邬梦莹,本科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本科毕业时被保送至复旦,是实验室2021级的直博生。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犯罪及互联网测量,特别是网络黑灰产对网络资源的滥用问题。她以第一作者(含学生一作)的身份在网络安全顶会ACM CCS及NDSS、软件工程顶会IEEE/ACM ICSE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她面向新兴且实际的黑灰产业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在政府部门和工业界均落地实战,取得良好效果。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积极发挥实验室传帮带作用,协助导师建设科研梯队。她积极带领本科生参与科研,两名合作过的本科同学在硕士入学后均以一作身份在交叉领域顶会WWW发表论文。她协助导师指导的本科生曾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作品赛一等奖等奖项。

作为2021级的本科保研学博,邬梦莹学习刻苦,勤奋钻研,努力自律,平时积极投身实验室的公共事务,无论在学术方面,还是其它方面,皆为楷模。怀着钦佩之情,本着学习的态度,汇集了同学们的共同期待和心声,我们采访了梦博。

Q & A

Q:学姐您好,在您加入实验室后,您觉得您在哪些方面的能力有了最明显的提高呢?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您的经验呢?

A:最明显的提高可能就是带团队的能力吧。在我加入实验室以后,我感觉自己带团队的能力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平时通过组织协调,我也帮助导师们培养了我们组里同学们的能力。在这么多年的学习经历中,尤其是在本科阶段,除了小组作业外,其它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但是在实验室的工作中,作为博士生,需要带组工作,而且还需要考虑整个组的情况。其中有一点给我的感触比较深,就是我会把组里所有人的能力或者对外的表现纳入对自己的考量。比如说,如果组里有人出了问题,我就会感觉我理应负主要责任。由于实验室的规模比较大,有很多不同方向小组,必然存在一种良性的竞争状态,有点“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感觉,作为我们组这艘“小船”的船长,我就会尽量争取让我们这艘“小船”的表现能更好一些。作为带组博士,我真心希望我们组的对外表现每次都能更进一步。特别是出去对外做汇报之前,我会组织组里的“小朋友”们一起磨很多遍,然后我才放心让他们出去。我不仅侧重培养组里“小朋友”们的学术和科研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他们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哪怕在赶论文进度的时候,我也会抽出时间来看一下他们的ppt,帮他们修改过至少一遍,把关后才放他们去讲。

Q:是的,这是咱们实验室的一个好传统。我们组的带组博士在我们汇报之前也会帮我们看一下ppt的,这说明博士学长学姐们都很认真负责,我们这些学弟学妹确实要好好向你们学习。一直听说学姐您非常刻苦努力,那您在平时工作学习之余会抽出时间参与一些运动娱乐之类的活动么?

A:平时我们偶尔会去打个乒乓或者羽毛球,有几次我们整个组都去乒乓球馆了。我们组也会经常约点饭,比如有人说今天不想去吃食堂了,我们就会约着去五角场或者其它地方吃饭,周末吃完饭也会在附近加一些桌游撸猫之类的活动。我个人的话,有空的时候,一到两个礼拜我就会去看一场脱口秀什么的,放松放松。

在Network and Distributed System Security (NDSS) Symposium演讲

Q:确实,适当休息放松有助于提高效率,我也深有同感。对了学姐,我感觉自己在选择具体科研方向时会感到迷茫,您在这方面可以分享一下经验么?

A:选择具体科研方向的前提肯定是多看论文,但是在看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很多看不懂的,我会建议就算了。要是很认真地去看,然后发现这东西还是有点难懂,那就可以去换一个小方向,因为这个topic也许不适合你,不妨去换另一个topic,它说不定就能帮你快速上手。相当于选择一个你最能看懂的部分,然后尝试着去做进去。另外的话,我们组内交流很多,每个人最近在忙什么,我是很清楚的。平时哪怕在吃饭的路上,我们组内同学们也都会进行交流,保持同步。我们也会经常看公众号的推送,看一些新鲜的事情,说不定某些paper就是冲浪逛街逛出来的灵感。我们组有一个每日打卡,大家每天会花30分钟用来冲浪,看到有意思的,或者感觉可以做的事情,就转发到一个特定的群里,大家交流交流,集思广益。

Q:学姐的这些经验让我深有启发,接下来我想请教一下,您在时间管理方面有什么技巧么?

A:在没有ddl的情况下,我一般是把工作日和休息日分得比较清楚的。而且我还是一个经典J人,把全部事情都提前计划好。我每天会计划好今天要做什么事情,比如说我今天要把第二章写完,要是白天我写的进度慢了,到晚上发现来不及写完了,我就会在实验室呆到凌晨一两点钟直到把第二章写完或者写到我满意的状态。这样每天都能达成一个小目标。

Q:在这方面我真要多向学姐学习学习。那您在实验室几年的科研学习中,您有什么感觉比较难忘的事情么?

A:我现在的带组导师是洪赓老师,但是我刚进实验室的时候是杨哲慜老师带的。杨哲慜老师看出来我不太喜欢交流,他于是就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去和五个博士生交流,再写一个交流心得。具体来说就是对五个博士进行采访,了解一下他们在干什么,写成周报发给他。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任务非常有意思,因为我是一个任务驱向型的人,你不给我这个任务,我一般不会主动去和他们说话,但既然老师给我布置了这个任务,我就会很高兴地去和他们说话,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几年实验室规模大了,细分专业方向多了,组和组之间需要加强交流,我就成了串联各个组的那个人,而且我也很喜欢在其中扮演这种串联的角色。比如我们组的同学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其它组提供解决方案的话,我就会带着我们组的同学去和其它组的同学进行当面交流,一来二去,我逐渐变成了实验室里爱交流的人之一。借此机会,我也想感谢实验室的老师们和同学们对我长期以来的帮助,实验室的气氛和谐融洽,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大家的关心和帮助,再次感谢大家。

采访者说

在与邬学姐的谈话中,我感受到了她对科研和学术的激情。除了科研能力之外,博士学长学姐们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怎么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沟通,从而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同时也能加强团队协作。对实验室的同学们来说,这些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方面。

此外,在这次采访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一些良好的品质。邬学姐的一言一行都时刻体现出两个字——责任。她的责任心让我很敬佩,正是这份责任心,帮助她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攀登高峰。我决心也要向邬学姐学习,始终做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对实验室负责,对自己负责,在学术科研过程中不断进步。

指导老师简介

洪赓,助理研究员、硕导。研究聚焦于网络犯罪治理、人工智能安全、区块链安全等,目前已在IEEE S&P、ACM CCS、USENIX Security、NDSS等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十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担任ACM CCS 24、CCS 25程序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重要研究课题,起草人工智能安全领域重要国家标准和技术文件。相关成果在执法机关、工业界均有成功应用,曾获2022年ACM SIGSAC China优博奖(全国共3位)、ACM CCS 2018亮点论文等荣誉。个人主页:https://ghong.site/